哪裡容易淹水(淹水潛勢)

「淹水」?「積水」?

一般大雨下太久,或是瞬間降下的傾盆大雨,導致地面的水來不及排進排水道,而在地面上看到的水,我們稱之為「積水」,但當積水超過一定程度時,我們往往稱之為「淹水」,那麼究竟積水跟淹水差別是什麼?

在過去,人行道的高度與道路地面高差約25~30公分高,因此,當道路積水高度超過25~30公分時,就會對兩旁的住家或商店造成影響,所以稱之為淹水,低於此高度就稱作積水,但後來依據法令,「水災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輸電線路災害救助種類及標準」第4條,及「災害防救法」第63條,災害救助種類、方式、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標準,由各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會商直轄市、縣(市)政府統一訂定之。淹水救助資格:實際居住之住屋因水災淹水達五十公分以上,即將50公分以上訂為淹水,以下則為積水。

為什麼會淹水呢?

淹水的原因相當多也相當複雜,但主要還是可以分為水的來源及淹水的區域環境特性,水的來源包括:在很短的時間內降下很大的雨(短延時強降雨)、或是連續下了很久很大的雨(累積降雨),若此時,無法將水即時排出,則造成積、淹水。另外,如地震引發海嘯或是颱風引起的暴潮,導致海水倒灌溢淹也會造成積淹水的情況。此外,若河川、溪流的流量過大,造成河川潰堤、溢堤,易會造成鄰近區域淹水(圖1)。

而容易發生淹水的地方,主要是地勢相對低窪的地區,例如:河岸、溪岸旁等,或是鄰近海岸區,這些地區地勢多半較低、坡度平緩甚至與海平面高程相當,若無配合抽、排水系統進行排水,就容易發生積淹的現象或是海水倒灌現象。

容易發生淹水的區域示意圖

圖1 容易發生淹水的區域示意圖

什麼是300mm、450mm、600mm的淹水潛勢?

在潛勢地圖製作過程中都會透過一些模擬條件來進行模擬,其中影響淹水最大主因就是降雨,因此,300mm、450mm、600mm就是代表24小時內的累積雨量,所模擬出來的淹水的趨勢及深度。以嘉義縣太保市為例,不同的累積降雨,所模擬出來淹水的趨勢及深度就不一樣,隨著累積雨量增加,淹水範圍及深度都有擴大的情況(表1)。

表1 累積雨量與淹水潛勢分佈

累積雨量與淹水潛勢分佈

 

本網站所提供之淹水災害潛勢資料來自經濟部水利署所製作,為第三代淹水潛勢製作於民國103-105年,係基於設計降水條件、特定地形地貌資料及客觀水理模式演算模擬,製作成各縣(市)淹水潛勢範圍,本網站所用圖資為基本假設為定量降雨:24小時300(350)mm、450mm、600mm之雨量,各地區可能發生之最大淹水深度來製作。